翻炒时光的胖大姐
  作者:张雯     时间:2025-03-17  点击量:   
【字体:

今年,胖大姐大约得六十了,但炒起面来依旧风风火火,黑糊铁锅里的热气腾腾升起,围裙上沾满了油星子,手指头被油润得发亮。只见她手腕一抖,炒锅里的油花四溅,葱花、豆芽、肉丝、面条在锅中翻飞,香气扑鼻。这动作我看了十多年,连她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都仿佛从未变过位置。

八岁那年,我第一次攥着两块钱挤到她的摊子前。那时的胖大姐头发还乌黑,腰板挺直,炒面摊子就在巷子口最热闹的地方,摊位前挂一块木板,歪歪扭扭用木炭写着“安庆炒面,两元一碗”。油烟混着葱花香往鼻子里钻,我踮着脚看锅里的面条,生怕轮到自己时卖光了。有时候,胖大姐总会多加一些肉丝丢进锅里:“小孩你来了,多吃点,我跟你妈之前还是同事呢。”

后来上了大学,每年寒暑假回安庆的日子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。胖大姐的摊子依旧还是摆在那个熟悉的巷子口,之前木板换成了新的广告牌,但依旧被油烟熏得有些灰暗,价格也从两元改成了五元。巷子口也渐渐新开了奶茶店,增加了炸串摊,一到放学穿校服的孩子们总围着新开的小店转悠,但胖大姐的炒面摊前坐着的还是那些老街坊,摇着扇子的老太太,叼着香烟的老汉。胖大姐把长条凳擦得锃亮,招呼人坐下乘凉。

再往后,我去了外地工作,每次回安庆都能看见新楼拔地而起。新开的商场取代了小卖部,宽阔的沥青马路替代了儿时放学回家的石板路,只有胖大姐的炒面摊还在老街的拐角处,由带棚子的铁皮车换成了相同位置的门面。价目表上的数字从五元跳到七元,她女儿有时早餐忙时也会过来帮忙,邻居们总打趣说:“这么大年纪还在干,钱还没挣够呢?”她女儿也羞了红脸说:“妈,您别干了,人家以为我不孝顺呢。”胖大姐低头炒面,默不作声。

如今,老旧的广告牌被油烟熏掉了色,长条凳腿用铁丝缠了又缠。街上的行人从清晨走到傍晚,穿羽绒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她的炒锅,还有的直播,外地回来的游子们总会第一时间冲来打卡。胖大姐还是那身花布围裙,只是她年纪大了,动作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利落,但每一铲、每一翻,依旧带着那份熟悉的力道。

前几天家中有事回安庆,刚好路过便进去吃个早餐,她见我来,笑着和我寒暄,问我母亲最近如何,有好久都没见过了,我回答她,搬了家在新城那边,离这有些远,我妈年纪大了也不爱跑了,也劝她该享清福了。她笑了笑:“能干就再干两年吧,主要那些老邻居,他们早上买个菜、遛完弯后,都到我这里吃面,外地上学的孩子回来,第一件事也是来搞碗面吃,安庆人胃里都留着个炒面大小的空当,我能干就再干两年吧。”锅里的油花还在翻腾,葱花混着豆芽香漫过整条街,二十年前的味道一丝没走样。

老巷子口又新开了一家枣糕店亮起霓虹灯,电子喇叭喊着“买一斤送半斤”。风卷着黑糊铁锅里的炒面香味打旋儿,二十年的光阴都落在巷子口樟树的年轮里。

我想,这就是胖大姐自己的活法吧,生活的意义不止于追赶,更在于守护那些承载着温暖与回忆的旧时光。她的炒面摊,不仅是一份生计,更是一种守护。守护着安庆人骨子里的味道,守护着那些渐行渐远的旧时光。